中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学生技能、品格的教育活动。我校在学校党政领导和上级组织的重视和支持下,每年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校的社会实践工作:
一、联系实践、多角度、全方面的开展志愿者服务
我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推进中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长效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真诚、奉献、服务社会”为宗旨,遵循着“对事讲责任,对己讲自尊,对人讲真诚,对社会讲奉献”的校训,人人牢记着学校一贯强调的责任感,关心着身边的弱势群体。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我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援助活动。每个班级团支部都有自己的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向社会提供服务,服务对象覆盖敬老院、孤儿院、残联、居委会、社区文化馆、图书馆、交通繁忙地块等,服务内容涉及社区宣传、帮助料理家务、环境打扫、陪伴老年人聊天谈心和读报读书等方面,点点爱心已牢牢地根植在每一位杨高学子的心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薪火相传,爱心互递”。我校每一届高一新生在入校仅一个月内,就纷纷加入到志愿者服务的队伍中,扬起爱心之帆,谱写助人新曲,为学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每一年都会有毕业的学生将手中优秀的服务项目传承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并向他们传授服务知识,就是这样的薪火相传,使志愿者服务的信念在杨高学生心中久久传递着。
几年来,涌现出“太阳鸟服务队”、“滴水服务队”等市区先进志愿者服务队,更涌现了一批活跃在社区的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个体。他们饱含着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人间的真情,社会的温暖。他们朴实的说道:“高中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但是我们在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忘了还要让道德一起进步。”每一位志愿者都以他们的行动,体现着杨高学子的品质、风采,为的是他们心中的那份信念:爱心无价,贵在行动;燃烧青春,奉献社会!通过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着杨高学生切实体验社会生活,塑造主流价值观。
二、走进农村,感受变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文化寻访活动
我校组织学生,连续多年开展文化寻访活动:赴安徽省宁国市港口镇,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文化寻访活动,2008年港口镇正式成为杨浦高级中学学生课外实践基地。
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对城市规划、节能环保、村企发展、社会保障及生活福利、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具体有:“从对五星集团的调查看‘村企共建’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环保”、“宁国市的发展中看建设中的和谐社会”、“工业并魏然生态同行,企业携村民共建”以及“由宁国看‘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等等。
在宁国开展的调查活动不仅仅让同学们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是借此机会,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关注国家的发展,培养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走进杨浦大学城”社会实践活动
以“走进杨浦大学城”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是贯彻杨浦知识创新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有效推进了学校“两纲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过我校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开展经常性的联动活动,结合杨浦区“百年大学文明”的区域特点,走进杨浦大学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人文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深入推进责任感教育的实践,积极探索文化判断力的培养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塑造以高度的责任感、正确的文化判断力、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特征的杨浦高级中学学生群体形象的德育目标。
我们杨浦高级中学地处复旦、同济等高校林立的区域,为了更好地认识杨浦近几年的变化,也为了更深入了解“杨浦大学城”的情况,借着这个便利的地理优势,我们杨浦高级中学组织学生进行走进大学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下面把目前推进情况进行三方面交流
1、依托高校资源优势,走进大学,形成研究型课程长效运作机制
“课题型课程”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通过提供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自主探究、聘请大学名师点拨指导为主要形式,结合学生走进大学城,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型课程。
通过大学名师的科学系列讲座,为学生播下科学的种子;通过名师的言传身教,感受他们科学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等人格力量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学生走进大学城,结合“课题型课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课程的板块结构如下:
板块之一:大学教授专家的科学系列讲座。在高中三个年级,科学系列讲座的侧重点不同,逐级提升,力求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高一侧重于开阔学生视野的科普报告;高二侧重于怎样选题、如何搜集资料等具体研究过程的方法指导;高三侧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整体认识。大学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开设的科学系列讲座,向学生介绍科学的新动态、新思想和新成果,引导学生对科学、自然、社会的关注,使他们产生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兴趣和亲近感。
板块之二:学生在大学教授导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高一侧重于问题或小课题的探究,起到台阶的作用;高二侧重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走进大学城;高三则是对高二所研究成果的延伸、拓展研究。学校聘请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组成导师团,并给每个专家学者配备1~2个本校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指导工作。60余位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某一领域深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和学校的教师一起,带领学生探索科学的真谛,感受人文的关怀。学生在导师和指导教师的点拨下,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经历收集资料、确定课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提炼观点、撰写论文、交流总结、思辩提高的课题研究学习过程,亲历导师高尚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和艰辛。
课题型课程的设置是:
“课题型课程”在杨浦高级中学高中三个年级开设,主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在高一和高二年级,教务处每周还专门安排了2个课时给“课题型课程”,主要用于大学教授科学系列讲座以及各类辅导报告、学习交流等。
高一年级:
(1)聘请大学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科学系列讲座”、组织我校学生到上海市教育电视台参加专家的“世纪论坛”、走进大学参观等活动。原则上每个月1~2次。
(2)由学校“课题型课程”领导小组成员以及“课题型课程”教研组的成员给学生开设有关“课题型课程”的专题辅导讲座。
(3)建立指导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指导教师由高一年级的所有教师组成,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参加。由学校负责每个班级安排3名左右的教师和部分家长,负责这个班级的课题指导工作。对于老师不能指导的课题,可以由老师推荐其他教师或家长参与指导,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班级、年级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在高一年级,学校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不做具体的要求,只要学生认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题型课程”方面的各类活动,积极进行了一次小课题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否得到研究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学校的考核。
高二年级:
(1)专题讲座。由学校聘请的大学专家给学生继续开设科学系列讲座;由学校的教师以及教育科研人员给学生开设各类研究方法方面的讲座。原则上每个月1~2次。
(2)学校聘请60名左右各个领域的大学专家学者组成导师团,每个导师再由学校选聘1~2位本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课题指导小组,公布课题的研究方向,吸收3~5名学生组成课题组,从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开始,历经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时间跨度为1年,参与的学生占高二年级学生总数的30%左右。
(3)高二年级的其他70%的同学在年级教师的指导下,也要组成课题小组,走进大学城,开展课题研究,要求与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相同。
高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以课题组为单位经历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撰写出课题研究的报告。对于哪些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完成的课题,也要写出已经完成的部分以及后续工作无法实施的原因。只有按规定完成学校要求的课题组,才能通过学校组
高三年级:
(1)由学校的教师以及相关的专家给学生开发方法论方面的讲座,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
(2)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在课题研究的某些环节做的比较突出的学生,学校帮助他们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案例。
(3)推荐部分学生担任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伙伴,通过言传身教,带动低年级同学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型课程的资源开发:
1.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
2.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1)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近六十多位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的系列讲座,每年带领一百多位学生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是学校课题型课程一笔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专家学者反映当今社会热点、体现最新科技成就的风格各异的报告,专家学者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独具风采的人格魅力,时时刻刻熏陶感染着全校的师生。
(2)社区的科研机构:复旦大学物理系的传感器实验室,同济大学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上海水产大学的转基因实验室……每年都有我们的学生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学生利用的不仅是这里的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各个实验室的人文资源。
(3)社区的信息情报资源:
(4)社区的自然资源:
(5)家长资源:
(6)经典馆藏资源:
(7)科普活动基地:
(8)网络资源:
(9)社会自然资源:
2、开展“高中生与大学生社团文化交流”活动
我们开展“高中生与大学生社团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大学,了解大学社团活动以及参与大学生社团文化交流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比如调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来了解不同大学社团活动的情况。
同学们了解到同济大学校学生社团共有70多个,有文体类,科技类,学术类等。各社团每学期自行组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社团组织了每年的学生社团文化节,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此外,社团每年还举办了“青年杯”辩论邀请赛,至今已经举办了13届,极大地丰富了同学的课余生活。
社团活动俨然已成了大学生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而社团活动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有47.1%的被采访者认为开展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能力,“社团活动可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品性”、“社团活动对将来更好地面对社会有所帮助”。29.4%的人认为可以增添乐趣,“社团给了学生一个张显自己个性,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14.9%的人认为可以培养同学间的感情。”总之,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抹不能舍去的亮色。
除了进行问卷调查外,还专门采访了一位同济大学校团委社会实践部暨共青团服务大队的干事,向他更深层次地了解了一些关于开展社团活动的情况。
杨高一些优秀社团例如星岩剧社、空手道社在学校的文化节上,向同学们展示社团的成果。也定期地开展一些社团展示的活动。“在校内展示的同时,和同济大学的社团进行联谊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个学校社团的进步。除了同济大学的学生也很热情地向我们高中生社团提了一些建议,例如“组建社团时多制定工作计划”、“可与大学的社团联系,依附于大学社团以便开展活动”、“自主挥发学生创造力”、“注意活动的丰富性”、“不耽误时间,以学习为主”等等。相信这些意见和建议一定有助于我们高中生社团的更好发展。
学生的调查主体放在了学生社团的问题上,是为了对当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外安排部分加以研究,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过程中,可见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他们在社团中学到的为人处事的方法也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热情的大学生们也给了很多我们关于开展社团活动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办好高中生社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开展“高中生与大学生社团文化交流”活动,学生也增强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更是为走进大学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3、“走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推进情况的几点思考
(1)、“走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应注重多元价值体现
走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创新过程。创新教育是现在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真正要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却很艰难。它并不是进行一些技法训练可以完成的,创新的过程常常是从一个模糊的概念或假设出发,经历失败与痛苦,也经历成功与欣喜,它必须包含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它需要学生具备与课堂学习所不同的学习方式,它特别需要学生独特的感悟,独特的体验。走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能调动学生由探究而创造的热情,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意识。
(2)、“走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我们认为走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精髓在于体验、在于过程,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果。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毕竟要适合中学生实际。但同样能够从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3)、“走进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利用好家长资源、大学实验场馆资源
很多学生家长,在某一方面很有造诣或研究,他们是一种鲜活的资源。学校开设走进大学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引发家长对学校的关注,然后发动学生,动员自己的家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高校的诸多资源,如各种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电子阅览室等,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资源。
我们认为:走进大学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接触、感受、理解、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也许这些能力不能以考试成绩有一个分数来衡量,是一种隐性的财富,一定会在学生今后得工作生活中得到彰显,起到积极作用。走进大学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文化的生成。
系列讲座目录
序号 | 课 题 名 称 | 主 讲 人 |
1 | 《诺贝尔和科学发现》 | 复旦大学化学系姚志鹏教授 |
2 | 《电脑科技新动态》 | 上海科技出版社《科学画报》编辑、记者缪俊 |
3 | 《化学与人类》等 | 复旦大学化学系刘旦初教授 |
4 |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等 | 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导王炎森教授 |
5 | 《核风波:朝鲜与伊朗》等 |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导金重远教授 |
6 | 《美国高中见闻》 | 复旦大学附中英语特级教师邹家元 |
7 | 《中美关系——21世纪的国际政治》等 |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导倪世雄教授 |
8 | 《知识、信仰、哲学》等 | 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德峰教授 |
9 | 《拯救地球,刻不容缓》等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系王慧中教授 |
10 | 《展望21世纪的信息通讯技术》 | 上海贝尔公司教育培训中心项目经理、工程师陈端 |
11 | 《可持续发展与催化技术》 | 华东理工大学催化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建新教授 |
12 | 《怎样学好外语》 | 同济大学英语系外籍专家Roy Michelle博士 |
13 | 《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前景》 | 华东理工大学细胞所所长谭文松教授 |
14 | 《英语复习中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 复旦大学附中高级教师、99年高考命题组成员何幼平 |
15 | 《什么是社会学》等 |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博导谢遐龄教授 |
16 | 《力学、工程与人类发展》 |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系丁光宏教授 |
17 | 《加强语言综合素质培养》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志伟副教授、99年高考命题组成员 |
18 | 《Secondary Education in American》 | 同济大学外籍专家Mar Lowe博士 |
19 | 《翻译领域的文学万花筒》 | 美国驻沪总领事馆翻译、UFI国际培训机构王忠焕教授 |
20 | 《从地球到太空》 | 北京大学空间物理系霍宏暹教授 |
21 | 《走近文学——山水与诗》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程怡 |
22 | 《走近文学——和中学生的一次漫谈》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导格非教授 |
23 | 《中国西部人文与感悟人生》 | 新疆作家、欧亚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浦东科技进修学院客座教授张志尧 |
24 | 《作家与生活》 | 上海著名作家程乃珊 |
25 | 《文学的意义》 | 上海著名作家王安忆 |
26 | 《责任感与中学生成长》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 |
27 | 《话说π》 | 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 |
28 | 《技术创新与人的素质》 | 美国科学院院士Alfreid Yee |
29 | 《Global Education》(世界教育) | 夏威夷圣·露易斯中学Judge Kirimitsu |
30 | 《走近磁悬浮》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周质炎 |
31 | 《过去和现在的文学》 | 上海著名作家陈村 |
32 | 《应对来自现实的挑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宝山区环保局副局长石纯教授 |
33 | 《数学应用的魅力》 | 复旦大学数学系谭永基教授 |
34 | 《南极映象——中国南极冰盖考察纪实》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孙波博士 |
35 | 《上海世博的过去和未来》 | 上海世博局周汉民副局长 |
36 | 《地质学家眼中的“全球变暖”》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系王慧中教授 |
37 | 《生活中的化学》 | 复旦大学化学系刘旦初教授 |
38 | 《食品中微量化学成份的检测》 | 第二军医大学刘小宇教授 |
39 | 《中外建筑漫谈》 | 同济大学梅青教授 |
40 | 《汽车中的力学》 | 同济大学方明霞教授 |
41 | 《电子——奇异的粒子 聪明的精灵》 |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学础教授 |
3、参观大学实验室
中学学生与大学实验室一览表
大学实验室 | 导师 | 学生 | 指导老师 |
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室 | 刘小宇 | 一批 | 岑瑞宝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 | 朱乃硕 | 一批 | 岑瑞宝 |
同济大学实验室 | 一批 | 李玲 |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实验室 | 一批 | 邱瑾 |
上海理工大学物理实验室 | 王小平 | 二批5—6人 | 张菲菲 |
复旦大学物理实验室 | 丁光宏 | 二批5—6人 | 王育杰 |
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 | 胡以平 | 二批10—12人 | 刘俊峰 |
四、走向社会“关注杨浦发展,热爱生长家园”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我们的上海正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伴随着五角场、北外滩、新江湾城、杨浦大学城等重大市政工程的相继开发建设的上海城市功能中心东移,杨浦在这一过程中对自身原有城区性质、功能定位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的动态循环过程。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们学习生活的杨浦区,了解杨浦近年来的变迁,修好这门杨浦市民的“必修课”,我校充分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开展实践考察活动,聚焦公共服务领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广泛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使实践考察活动的触角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社会。我校每年开展了以“关注杨浦发展,热爱生活家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进社会,通过调查访问感受杨浦区的变化与发展。
同学们关注的热点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平凉地区动迁、杨浦工业区、五角场商业圈,到更为深入的新江湾城生态湿地的保护、新江湾城发展以及杨浦轨道交通建设;大到“杨浦发展与世博会”;小至“杨浦区的河道治理”、“杨浦区垃圾分类情况”以及“关于‘禁鸣喇叭’”和“禁鸣令的实施现状与利弊”;有的也关注了和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中小学生对学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杨浦区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以及“高中阶段亲子关系的现状及问题探究”等等;而对杨浦区垃圾分类情况、“限塑令”的实施和区域老龄化与医疗服务以及对“电影进社区”放映情况和对杨浦区内学校体育健身场馆向社区的开放情况的调研则显出了同学们的独特视角。
这些课题都反映出同学们的调查对象已经不仅限于自身周围,而是放眼环保、城市建设、民生等社会热点!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自己组成团队,走向社会。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走访杨浦的每一个角落,足迹遍布杨浦的大街小巷,北外滩、烟草博物馆、复旦大学、平凉街道、四平社区、杨浦革命历史展馆、杨浦绿化办等等,用电脑记下调查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用DV、DC摄下其中的处处幕幕,就像树木在勾勒自己的年轮、体验成熟的过程,获知杨浦变迁、杨浦发展、杨浦新貌,为自己所生活、成长的这片土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知杨浦、爱杨浦,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做可爱的杨浦人。
五、体验社会、感受责任的“暑期岗位实践活动”
每年暑期,我校还组织同学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严格的面试及考核筛选后,同学们将能进入一些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锻炼,这使他们对这些看似神秘的机构和工作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同学们的身影遍布了禁毒馆、院士馆、环卫局、延吉幼儿园等,有的还担任了世博志愿者招募宣传和团区委的小记者团中的岗位。经过实践和探索,虽然辛苦,但同学们心里却充实愉快,增强了责任感与自信心,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也更明确了。
通过暑期亲身体验社会,深入各个岗位,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应用于社会实践。许多同学都认识到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社会实践使杨高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社会实践也极大地培养了同学们的责任感,有责任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做好事情。教会学生履行责任,是高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课,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体味到责任感的重要性。
杨浦高级中学在“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力求更大突破,首先是拓宽渠道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加强与社区的联系、沟通与合作,以保证社会实践工作具有稳定性、连贯性与持久性;其次是社会实践网络与岗位分工设置的规范性建构,以后社会实践应成为在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从制度上保障和加强社会实践工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今后的社会实践工作中去,使我校的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